12月18日,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的“順天應時——二十四節氣非遺沉浸式數字藝術展”正式開展。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,既是中國人觀天察地、認知自然的知識體系,也是安排農事、順天應時的生活實踐,還蘊含著彰顯人與自然和諧、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。 為更好傳播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內涵、文化價值和哲學思想,讓更廣大的青少年了解和熱愛二十四節氣,中國農業博物館精心策劃組織實施了“順天應時——二十四節氣非遺沉浸式數字藝術展”,1:3等比例復原登封古觀星臺模型,展示了古人如何通過日影來測定節氣;高清拼接交互魔屏,播放著二十四節氣相關視頻、藝術作品;觸屏式“節氣測定”,模擬了星空運轉,詮釋著二十四節氣與北斗七星間的對應關系;還有全息呈現展示柜、天文儀器模型、二十四節氣相關文創作品及攝影作品等。整個展廳從穹頂的夜空營造、四周柱子上的節氣裝飾、地面中心位置的古觀象臺及周圍各項互動裝置,全方位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的科學價值、文化內涵和藝術神韻,再加上展館四周反映春天耕種、夏天管理、秋天收獲和冬天加工收藏的互動展項,呈現出了濃厚的節氣文化氛圍。
開展當天,來自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各單位專家參觀后給予了高度評價,認為展覽以藝術展示、互動體驗等為手段,搭建起了一座“文化+科技”、“傳統+現代”、“內容+形式”、“線上+線下”的溝通橋梁,不僅對“二十四節氣”及其所蘊含的“天人合一”哲學思想進行了文化梳理和藝術表達,還賦予了鄉村文化新的內涵、形式和意義,為青少年更好地體驗節氣科學文化提供了一個新天地。 |